一生有你老师谈
曝光的秘密

摄影技术千万条,曝光第一条。一般情况说,一张好照片,必须有准确的曝光,才能更好体现作品的美、意境、情感、思想。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ῶ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ή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摄影就是用光的艺术。摄影,从源头来说,就是曝光,有的摄影师走入歧途,拍摄不用心曝光,想通过后期去弥补。后期弥补一是累,二是再弥补也没有准确曝光效果好。摄影师曝光的烦恼:(1)光圈、快门速度、ISO、曝光补偿、补光五个元素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慢门摄影、高速摄影?(3)什么是延时摄影?什么是堆栈摄影?本文试着解决摄影师的痛点。

痛点一:光圈、快门速度、ISO、曝光补偿、补光之间有关系?

第一,什么是曝光?相机诞生已经有197年的历史(1822年,法国的尼埃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准确的曝光对一个摄影师新人来说,非常难,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其方法。一张好照片一定要曝光准确,这样才有好的质感。要得正确曝光的作品,必须精确决定曝光量。所谓曝光量就是让多少光进入感光元件里面,如果进光量太大,作品就会死白,如果进光量太小,就会死黑。 摄影界有一句话叫“宁愿欠曝也不愿意过曝”,因为欠曝细节可以拉回来,过曝细节就拉不回来了。我拍人像的经验就是正常曝光加一挡(相机中心点,偏右边一档)。什么是曝光?刚学摄影,这就像听天书,其实这五个东西都是同一个东西。拍摄照片的用光就像装一桶水,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如何刚刚装满呢?方法一,调整光圈。光圈大小就像水龙头的粗细,光圈越大(注意数字越小,如光圈1.2就比光圈4.0大),用的时间就少。方法二,调整感光度ISO值(衡量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由敏感度测量学及测量数个数值来决定),大小就像虑网疏密,如果ISO越大,进水越多,用的时间就少。方法三调整快门速度,就像放水时间长短,快门越快,进水就少,需要更大的光圈或者更高的ISO。方法四调整曝光补偿。如果采用前面三种方法还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如桶里面的水还没满,就增加曝光补偿,如水太满,就减少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曝光补偿就是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拍摄手法,特别是逆光拍摄,如果没有补光,就要提高曝光补偿。方法五,调整现场光,改变光的亮度。利用环境光、自然光和人造光来调整前面的四个问题,达到摄影师创意拍摄。对于新人,推荐使用AV模式拍摄,只要关心光圈大小就可以了,其他不用考虑;对于高手,推荐使用M模式拍摄,更好控制各个要素,达到自己创作目的。总之,一张照片准确曝光,有N种组合方法(千万不要记什么参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要看自己创作意图和经验去决策。

第二,光圈。我常用光圈值有:1.6、2、2.8、4、7、9、11、13、21。一张照片选择多大光圈来拍?这要根据经验,但也有一些套路,如果场景漂亮,就用小光圈(有的摄影师出去采风,风景非常漂亮,也喜欢用大光圈,那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出去拍,不在所在地拍?),场景杂乱就用大光圈。光圈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拍全身时,有时光圈太大,脸特别清楚,脚都虚化了,头重脚轻,特别不好看。摄影界有一个传说,尽量不要用两端的光圈,用奇数光圈值比用偶数光圈值好,最好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证明一下。

第三,ISO。我常用的ISO值在100-2000之间。ISO值,一般情况下越小越好,但有时白天为了抓拍,我有意调到800左右,这样保证了快门速度。ISO越大噪点越多,有的入门相机,ISO到800就没法看了,当然后期可以用去噪工具。

第四,快门速度。新人最容易出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照片拍糊了,为了保证照片拍的清楚,提出了一个安全快门速度,安全快门速度=1/2*焦距,如果是50镜头,安全快门速度要1/100秒。我基本上1/50秒就保证不糊,有的铁手1/25秒也可以,因人而异。人像艺术创作,基本上都要保证清楚,这是第一要素。很多新人会问一个问题,我快门速度保证了,但为什么还糊,有可能是模特动了(模特听到快门声音,最好保持一秒不动),或者你两个手夹的不紧(保持稳当又放松地站姿,双脚分开,肘部夹紧身体。用两只手一起端稳相机,并紧贴脸上,其中一只手成环形托住镜头,帮助变焦和对焦。在按下快门之前呼气能让你放松下来。尽量不要在肘部离开体侧、不能保持双手持机或身体扭曲的状态下拍照,这些情况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新人还会问,我拍的照片放大就模糊了,这就是拍摄照片清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距离,被拍摄主体与拍摄者距离越近越清楚,越远越不清楚,所以有的摄影师就建议,拍摄主题时,能多近就多近。还有几个原因:原因一,机身抖动造成模糊,相机机身在按下快门时反光镜升起落下的过程会造成轻微抖动,快门速度不快时可能会对图像造成模糊,拍摄风景建议开启反光镜预升或开启防抖。原因二,手持相机拍摄容易产生抖动,手持时再专业的摄影师都会造成抖动,当手持并且快门速度不快时,造成图像模糊的概率非常高,建议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或开启防抖。原因三,在使用三脚架时未关闭防抖功能造成轻微抖动,导致图像模糊。防抖功能在使用三脚架时需要关闭,这时不需要防抖,开启防抖会让机身发生抖动,手持时需要,建议在使用三脚架时关闭防抖。原因四,手动对焦或者后键对焦时没合焦就按下快门。原因五,拍摄对象速度过快,也有可能导致图像模糊。有时采取连拍模式解决。原因六,拍摄集体照时,光圈过大。原因七,对焦点不在被拍摄主体错误。原因八,对焦模式不对,如拍摄体育题材时,应该选择人工智能伺服对焦(连续伺服对焦)。原因九,ISO值过高,照片看起来也很模糊。原因十,其他原因,如镜头跑焦、镜头积灰、发霉等。

第五,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见在±2-3EV左右,如果环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调整为+1EV、+2EV)以突显画面的清晰度。曝光补偿就是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拍摄手法。逆光拍摄,往往要增加曝光补偿,顺光拍摄有时减少曝光补偿。我增加曝光补偿用的比较多,减少曝光补偿用的比较少。曝光补偿的套路是白加黑减,如拍雪就应该增加曝光补偿。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和传统相机一样,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来还原,所以在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亮度如何,最后都应以中等亮度的影调展示。所以在实际拍摄时,仍然需要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摄影作品的成功率,拍出画面清晰,亮度合适,观看舒适的照片,提高拍摄质量。(1)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2)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3)当你在一个很亮的背景前拍摄的时候,比如向阳的窗户前,逆光的景物等要增加曝光量或使用闪光灯。(4)当你在海滩、雪地、阳光充足或一个白色背景前,拍摄人物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并使用闪光灯,否则主体反而偏暗。(5)拍摄雪景的时候,背景光线被雪反射得特别强,相机的测光偏差特别大,此时要增加曝光量,否则白雪将变成灰色。(6)拍摄黑色的物体,在照片里看黑色变色发灰的时候,应该减小曝光量,使黑色更纯。(7)当你在一个黑色背景前拍摄的时候,也需要降低一点曝光量以免主体曝光过度。(8)夜景拍摄,应该关闭闪光灯,提高曝光值,靠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来取得灯火辉煌的效果,这一点对于没有手动调整模式的自动型数码相机特别重要。很多使用数码相机的人感觉夜景拍摄能力很差,其实没有正确使用相机的曝光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夜景拍摄需要通过加大曝光补偿来获得足够的曝光量。(9)阴天和大雾的时候,环境仍然是明亮的,但是实际物体的照度明显不足,如果不加曝光补偿则可能造成照片昏暗,适当的曝光补偿,加0.3到0.7可以使得景物亮度更加自然。(10)在某些艺术摄影中,比如拍摄高调的照片,要增加曝光补偿,形成大对比度的照片,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拍摄意图。同样的,在某些时候,需要刻意降低照片亮度的,就应降低曝光补偿。

第六,补光。所谓补光,就是通常位于或邻近相机轴心线的、对被摄对象作总体照明用的光源,其目的在于使阴影部的细节能获得恰当的曝光。仅有补光,其提供的照明相当平淡。因为来自摄影光轴的照明,无法显示一个立体对象的令人满意的轮廓或造型。这种光线不能产生重要的高光,所以许多摄影师采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或者比较漫散的光源,如白色反光伞,天光装置,或大范围的漫射光线常被用作补光。曝光正确其实就是合理的进光量,除了考虑上面四个因素外,有时用自然光、环境光和人造光来改变光影,进行补光,从而重新调整上面四个参数,达到创意拍摄。摄影,最好的光就是自然光,摄影师要去学会找最美的自然光。自然光,在室外拍摄,需要用一些道具(如纱)来帮助改变;在室内拍摄,可以通过窗帘等进行改变。环境光,特别重要,新摄影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通过人超光改变了环境光。环境光能营造一种氛围,最好是能保留环境光,当然可以改变光的亮度和摄影师的角度,来达到更好的创意拍摄。如果自然光和环境光,还不能满足摄影师创意拍摄,需要进行补光,注意是“补”光,那就是辅助光,不能变成主光,要柔和自然。关于补光,详见《一生有你老师谈光影的秘密》一文。

第七,如何测光?数码相机的测光系统一般是测定被摄对象反射回来的光亮度,也称之为反射式测光。测光方式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一般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l)外测光: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不使用这种测光方式。(2)内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机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TTL测光最大的优势就是,TTL测光得到的通光量就是标准底片的曝光参数,如果相机前面加装了滤镜,TTL测光得出的测光数值和不加滤镜时是不同的,用户此时不需要根据相机加装的滤镜重新调节曝光补偿,只需要直接按下快门拍照即可。目前几乎所有的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测光模式:

(1)评价测光(分割测光)。评价测光是一种比较新的测光技术,出现时间不超过20年,最早由尼康(Nikon)公司率先开发这种独特的分割测光方式。评价测光测光方式与中央重点测光最大的不同就是评价测光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在整体整合加权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曝光值。最开始推出的评价测光一般分割数比较少,例如尼康是将测光区域分割为八个部分,各自独立测光后通过相机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内建数据区域测光的功能,佳能、美能达、宾德等品牌的相机也都有类似的测光模式设计,区别仅在于测光区域分布或者分析算法不同。例如佳能顶级机器上设计的21区域TTL测光准确并且快速,这不仅仅依赖于相机本身的硬件性能,还和相机的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算法关系紧密。多区评价测光是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化测光方式,是模拟人脑对拍摄时经常遇到的均匀或不均匀光照情况的一种判断,即使对测光不熟悉的人,用这种方式一般也能够得到曝光比较准确的片子。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大场景的照片,例如风景、团体合影等等,在拍摄光源比较正、光照比较均匀的场景时效果最好,目前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最常用的测光方式。适用拍摄用途:团体照片,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片等。

(2)局部测光(中央部分测光)。局部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局部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进行测光。局部测光模式是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局部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局部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局部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而佳能是坚持采用局部测光的厂商,一直到最新推出的EOS 30V胶片相机以及EOS 20D数码单反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范围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测光比第一二种测光方式准确,又不象点测光方式那样由于测光点太狭小需要一定测光经验才不容易失误。适用拍摄用途: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

(3)点测光(SPOT)。中央平均测光虽然可以充分的表现整个画面的光线反应,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需要精准的小范围物体曝光准确时,中央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就不那么好使了,即使是中央部分测光(局部测光)有时范围也有些大。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一些厂商研发出此种点(SPOT)测光模式来避免光线复杂条件下或逆光状态下环境光源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中央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相机的测光区域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依据。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却不那么好掌握,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的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字相机微距拍摄时大放光彩上,这样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因此喜爱微距拍摄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画面中的中间小区域来作为测光基准点。点测光在人像拍摄时也是一个好武器,可以准确的对人物局部(例如脸部、甚至是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其用途主要是可对远处特定的小区域测光。掌握这种测光方式一是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懂得选定反射率为18%左右的测光点,或能对高于或低于18%反射率的测光点凭经验作出曝光补偿。点测方式主要供专业摄影师或对摄影技术很了解的人使用。点测方式使用不当会添乱。适用拍摄用途:舞台摄影,个人艺术照,新闻特写照片等。

(4)中央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中央平均测光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商都将中央平均测光作为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也就是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官元件会将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的分开,中央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格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得到拍摄的相机测光数据。例如尼康的相机采用的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尼康相机的中央部分测光占据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据了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适用拍摄用途: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

(5)多点测光。多点测光是通过对景物不同位置的亮度,通过闪光灯补偿等办法,达到最佳的摄影效果,特别适合拍摄背光物体。首先,用户要对景物背景,一般为光源物体进行测光,然后进行AE锁定;第二步是对背光景物进行测光,大部分的专业或准专业相机都会自动分析,并用闪光灯为背光物体进行补光。多点测光可以测定多个不同点上的亮度,根据这些点的平均值计算出最后的曝光量。在拍摄多个对象时,可以采用多点测光,甚至可以每个拍摄对象都进行一次测光。因此多点测光适用于高对比度、复杂的光线环境、多拍摄对象等特殊场合。

玩摄影的朋友都非常清楚的一个功能:对焦与测光分离。这能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拍照效果体验,同样的对焦目标,因为测光点不同,拍摄成片效果迥异。比如说我们在拍人像的时候,对焦目标都在人物,但是由于测光点的选择不同,我们可以拍出细腻精致的人像,也可以拍出对比强烈的人物剪影。我经常用点测光,对着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点测联动(在点测光模式下,对焦和测光是同一个点),摄影界有一个说法,尼康相机可以点测联动,佳能相机不可以点测联动。关于这个争论,个人觉得没什么价值,对新人或许有帮助,对高手这些都不是事。对新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醒,每换一个拍摄场景,需要重新调整曝光参数(光圈、ISO、快门速度、曝光补偿、补光),我的经验是,换了一个场景,把拍的照片看看曝光是否准确,一定要看。

第八,如何判断一张照片曝光是否准确?

方法一,肉眼法。通过电子屏,回看照片,看人物和环境曝光是否准确,我现在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新人,不推荐这种方法。

方法二,曝光指示法。我现在拍摄方法是:使用M档拍摄,先移动对焦点,进行构图,对焦点对准模特的眼睛,然后观看取景器里的坐标轴,把游标靠近曝光提示的中心点(数字0,越靠近0曝光越准确),我往往都偏右一档。这是我的自学摄影的土方法(正规方法是先半按快门测光,然后锁住,然后构图,再按下快门),感觉比较方便而且快。提示:摄影,最好用取景器对焦,这样对焦速度比电子屏对焦速度快,而且电子屏有时无法对焦。新人这个方法非常好。

方法三,高光溢出法。在相机里面设置高光溢出提示(MENU按钮→播放菜单→播放显示选项,勾选“亮部”选项条),这样在回看照片时,如果照片有高光溢出,相机会自动选出的高光溢出的区域并闪烁。新人这个方法非常好。如下图的手上就曝光多了一点,其实很多小部分曝光溢出对整体没多大影响,可以不用管。

方法四,直方图。在拍摄前期,可以通过查看相机的直方图,就知道是否曝光准确;后期处理时,也可以通过ACR查看直方图,看曝光是否准确。直方图的横轴从左到右表示亮度的越高,纵轴从下到上表示像素越多。亮度从0—255,0表示黑,255表示白。如果某个地方的峰越高,表示在这个亮度下的像素越多。

打开直方图,可以看到6个参数,它们分别代表:(1)色阶:指针所在地方的亮度,即从0-255的某个值。(2)数量:在这个亮度下的像素值。(3)百分比:当前色阶在整个色阶中的位置。均值:平均值越高,照片整体就越偏亮,以128为中间值。(4)平均值。平均值越高,照片整体就越偏亮,以128为中间值。它的算法是:图像的亮度总值÷图像像素总数。离128越近,曝光越正常。(4)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是统计学名词。一种量度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标准偏差公式:样本标准偏差S = Sqrt[(∑(xi-x拔)^2) /(N-1)],公式中∑代表总和,x拔代表所采用的样本x的均值,^2代表二次方,Sqrt代表平方根。上面这些都不重要,了解就好,只需要知道的是标准偏差与照片画面的关系。标准偏差越大,画面对比越明显,反之亦然。(5)中间值:将图像所有像素的亮度值通过从从小到大排列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即将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大于该数值,一部分小于该数值。(如果有偶数个像素,就有两个位于中间的数,取前面的一个)中间值的意义在于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画面的整体亮度,是否是过曝或欠曝。它与平均值互补,不过没有平均值准确。(6)像素:像素是指由图像的小方格组成的,这些小方块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和被分配的色彩数值,小方格颜色和位置就决定该图像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可以将像素视为整个图像中不可分割的单位或者是元素。不可分割的意思是它不能够再切割成更小单位抑或是元素,它是以一个单一颜色的小格存在。每一个点阵图像包含了一定量的像素,这些像素决定图像在屏幕上所呈现的大小。这些参数价值不大,关键会看直方图,直方图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常说的好的直方图暗部和亮部都有,满足正态分布,但很多创意拍摄并不满足这个要求)。

其实,摄影学到后面,曝光准确的那些参数,也没有那么重要,有时为了创意,就是要这样的曝光效果,不能通过曝光准确程度,判断照片的好坏。这就是摄影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第九,曝光不准确怎么办?

方法一,前期。情况一,人物正常,天空爆了。解决方法:补光或者加渐变镜。情况二,逆光拍摄,脸黑的,曝光补偿或者补光。情况三,天空和大地反差变化大,可以利用渐变镜或者HDR拍摄。

方法二,后期。前期曝光由于条件限制或者经验不足曝光不准确,可以通过后期调整,RAW格式调整效果比JPG格式更好,所以摄影规则第一条就是RAW格式拍摄。通过ACR+蒙板达到自己创意拍摄。

痛点二:什么是慢门摄影?什么是高速摄影?

第一,慢门摄影。慢门,就是延长快门获取长时间的曝光,拍摄的不是短暂的瞬间,而是记录一个时间段的画面变化效果。初是因光圈和感光度的限制造成曝光不足,用长曝光保证曝光充足。后面发现慢门在光绘、车轨、柔化水面,隐去移动物体等方面有独特的效果。玩慢门的门槛很低,基本要求:(1)相机:有慢门(B档)。(2)快门线或无线快门:降低相机的振动。记得关闭相机防抖。(3)脚架:稳定相机。(4)滤镜:为了减少光线的通量。

怎么拍摄?(1)参数设置:光圈不建议大于f16,否则图片锐度会降低;感光度建议设置在能接受的最大值,可节省时间。(2)选用合适的时间:画面暗或效果不够就延长慢门时间;过曝时缩短时间,多尝试积累经验。(3)使用滤镜:ND滤镜(中性密度滤光镜),作用是减少光线的进入,从而达到更长的曝光时间;或使用GND滤镜(中灰渐变滤镜)通过渐变逐级减弱光线的通量,常用于大光比、明暗反差很强的画面,如压暗天空。(4)使用快门线控制曝光时间就可以了。

拍摄类别主题:

(1)风光摄影:柔化天空或水面,形成独特的长曝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获取更多的光线,丰富曝光细节。流水如何拍?把流水拍出像绸缎一样梦幻,把ISO调到100,把光圈调小,然后利用三脚架和减光镜ND进行长时间曝光,达到自己创意拍摄。

(2)运动中的追焦效果。

(3)光绘(星轨、车轨)。

(4)隐去人群:人群太多影响拍摄时,长曝可以消除人的干扰,得到干净画面。

(5)配合重曝玩鬼影。

总结:(1)慢门摄影(B档,长曝光)只是增加曝光时间的摄影技巧。(2)慢门的作用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曝光量和制造特殊的长曝效果。(3)慢门主要用于风光拍摄、追焦、光绘、重影以及隐去不必要元素等特殊效果。(4)设备上,我们只需要准备一台支持慢门的相机、脚架、无线快门(快门线),ND或是GND滤镜就可以创作。(5)平时拍摄要注意曝光组合的设定,多尝试多总结,注意滤镜的使用。(6)后期尽量控制HDR效果,同时慢门摄影的作品很多可以设置成黑白模式,这时作品的逼格一般会很赞。

第二,高速摄影。第一次高速摄影是由英国化学家、语言学家及摄影先驱亨利·塔尔博特(Henry Talbot)完成的。1851年,塔尔博特将《伦敦时报》的一小块版面贴在一个轮子上,让轮子在一个暗室里快速旋转。当轮子旋转时,塔尔博特利用来自莱顿电瓶(这是一种能聚集电荷的容器,就是现在的电容器的前身)的闪光(速度为1/2000秒),拍摄了几平方厘米的原版面。最终结果是获得了清晰的图像,它好像是从一种静止的实体上拍下来的,但实际上却是运动中的实体。电影中的高速摄影是利用高速摄像机把动作放慢,从而造成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一些片影里,表现英雄之死,当战士中弹后从高处跌落下来时或倒下时,常常采用高速摄影,造成极慢的动作,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又如现代的电视广告片,宣传洗发香波,都有几个女人的长发轻轻柔柔地飘过画面的镜头,这些都是经过高速摄影处理的。电影中的高速摄影经常用在模型摄影,把模型的动作放慢,增强真实性。超高速摄影在科教片里具有独特的表现功能,可以显示肉眼看不见的瞬间动作:如子弹飞出膛时的运动状态;足球被射门时的动作过程;还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一滴乳液落进乳汁里产生的优美的涟漪。电影中的那些楼房爆破效果,都是采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它不仅揭示出人眼难以看到的自然界的现象,还能创造出一种运动的美的形式,或某种寓意和象征。

高速摄影是一种使用非常快的快门速度来捕捉图像的技术,最常用于那些通常情况下人眼无法看到的场景的拍摄。相机一般都有着1/4000的快门速度,所以大家可以使用任何单反相机,它们差不多都可以完成拍摄,小于1/1000的快门速度,都叫高速摄影。如同微距摄影一样,很多时候的拍摄效果,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高速拍摄可以给观众同样独特的效果。高速摄影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这些高速定格的瞬间,让画面达到更加吸引观众的目的。一般高速摄影会在以下运用较多,体育、运动、动物、鸟类等题材,拍摄事物运动瞬间的具体状态。这样就好像把一个运动的过程,改变为分解状态,这样的画面是高速摄影要完成的效果。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决定性瞬间”观点。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较高的速度可以拍摄出定格的瞬间。拍摄时快门速度大于或等于1/1000秒时,就可以算作高速快门了。要在这个速度拍摄好照片,需要提前做好,对焦、曝光、构图等操作,不然等到画面出现在进行调整操作,最佳的拍摄时机往往就错过了。对焦模式:(1)跟踪对焦:这样的模式相机可以根据半按快门的对焦点,进行锁焦,在一定时间内,自动跟踪运动物体,这时采用高速连拍完成拍摄。使用高速快门捕捉运动对象。(2)陷阱对焦:提前预设对焦位,当运动物体移动到预设点时,释放快门完成拍摄。(3)全自动焦点:对于移动位置相对固定物体,再用全自动焦点模式,这时相机会根据对焦原则(优先对焦移动物体),来识别对焦。

高速摄影的拍摄技巧:(1)提前测光:根据环境情况提前测光,得出一个正常曝光数据,加以调整得出正确曝光,而这个正确曝光,在除了早晚光线变化较快的时期,一般可以在8-10分钟内得到准确的曝光值,早晚的光线一般在30秒-2分钟要进行从新测算。(2)提高感光度:速度的掌控,一般相机自动采用较高的ISO感光度以获得较高的快门速度。但这个不建议过高,因为我们还要注意画质的细腻感觉,通常情况下,我会把感光度设置为ISO400,再根据现场光线情况,适当增减,这样以确保快门具有相对较高的速度。(3)设置为高速快门:1/500-1/1000秒的快门速度可以很好地拍摄戏剧、舞蹈等题材,这也可以完成大多数运动物体的拍摄。1/2000秒在一般情况的体育运动题材都有达到清晰程度,如要把雨滴下落的过程凝固住,或鸟类起飞时快速煽动翅膀等较高速的题材时,快门设置到1/4000秒会得到很清晰的影像。不过这都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现实的光线速度等因素进行调整。(4)光圈选取:尽量不要选择较大的光圈,因为运动物体都要是采用抓拍的方式来完成,这过大的光圈会使得景深较小,运动的物体很难控制,所以建议大家使用F5.6-11的光圈挡位,会有比较理想的画面效果和景深的空间。(5)预设构图:提前构图,在拍摄移动物体的时候,要提前构图,当运动物体移动到预估位置附近时,开始拍摄,这样连拍的效果才更加完美。(6)采用连拍:连拍的第一张何时按下快门效果最好,都是根据不同的运动,要通过拍摄总结得出经验。而且以上的很多工作,要在实际拍摄前设置,这说明我们要在拍摄前对画面的曝光、构图、对焦提前预设,这就是高速摄影中我们要做到“意识快、操作快”。

痛点三:什么是延时摄影?什么是堆栈摄影?

第一,延时摄影。延时摄影师是新摄影的拓展:图形图像(静态)--电影影像(动态)。人眼睛24张图片就会感觉是连线的。拍摄时长(秒)=间隔拍摄的时间(秒)*24帧/秒*最终想要影像的时长(秒),如3600=15*24*10。最好使用M档拍摄,否则会有闪烁,如果要移动相机位置要对准同一个点拍摄,否则不稳定,可以用adobe after effects处理文稳定问题。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英语:Time-lapse photography),又称缩时录影。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目前也多叫作缩时录影。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延时摄影可以认为是和高速摄影相反的一个过程。延时摄影通常应用在拍摄城市风光、自然风景、天文现象、城市生活、建筑制造、生物演变等题材上。目前除了相机外,手机、行车记录仪也有此功能。全景拍摄虚拟现实,后期实现,见李涛视频《延时拍摄》。

延时拍摄主要器材:相机、三脚架。辅助器材:定时快门线、延时轨道、镜头滤镜、赤道仪等。拍摄机器:延时摄影其实是一种有要求的摄影方式,所以所有能够拍摄照片或视频的摄影设备都可以拍摄延时摄影。一般为了达到较好的影像效果,延时摄影主要以单反相机拍摄为主。定时快门线:使用单反相机拍摄延时摄影,需要等时间间隔拍摄一系列照片,不太可能完全用手按动快门。很多相机不具备间隔拍摄功能,这就需要外部定时器了。延时轨道:装有步进电机与快门控制器的摄影轨道。通过精密的电子和机械控制,使相机每拍摄一张照片便在轨道上移动一定距离,达到移动拍摄的目的。延时轨道是一种比较专业延时拍摄设备。三脚架:延时摄影的拍摄需要稳定的拍摄平台,任何的晃动都会造成后期视频画面抖动晃动。三脚架可以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对于大范围位移延时,三脚架更是不能缺少。镜头滤镜:主要分三种,一种ND镜,用来过滤光线减低镜头进光量;第二种是偏色镜,用来调整拍摄体的自身色彩;另一张是星芒镜,用来调整光斑形状。赤道仪:较为专业的延时摄影配件,用来拍摄星体,拍摄星空时可以拍出天不转地转的效果。

使用单反拍摄优点:(1)数码单反可以拍摄大分辨率的图像。现在高清视频的分辨率是1920x1080,也就是说是200多万的像素,而现在主流数码单反拍摄的图像像素都在千万以上,全幅机甚至高达两三千万。高像素使延时视频画面质量大幅提升,画面品质远超很多专业级摄像机。同时高像素也给后期处理留有了相当大的余地,可以轻松制作包括画面推拉、平移之类的效果。(2)可以使用RAW格式进行拍摄。RAW文件保留了大量的信息和画面动态范围,色彩的宽容度也更大,为后期视频校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3)可以全面掌握曝光的过程。光圈、快门、ISO、白平衡都是可控的。(4)可以随时查看拍摄的照片,控制拍摄的进程和效果。使用单反拍摄缺点:(1)文件大小是优势也是劣势。高分辨率的图像文件和RAW文件会限制相机拍摄的间隔。不同相机的缓存有差异,过大的文件会影响到相机的处理速度,一旦处理速度跟不上,相机会停止拍摄。所以有时候只能放弃拍摄RAW,改用JPG格式甚至小分辨率的JPG格式以获取较短的拍摄时间间隔。(2)使用数码单反拍摄,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视频闪烁(flicker)的问题。无论多么小心,都有一定的概率遇到这一现象,尤其在光线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中。这给后期带来一定的难题。

注意事项:(1)稳定压倒一切。一定要将摄像机牢牢固定在坚固的三脚架上,避免刮风等原因造成摄像机的晃动导致拍摄失败。(2)避免不必要的杂物进入画面。如在马路上拍摄,为避免行人进入画面,一定将摄像机架在远离人行道的地方。(3)准备充足的备用电池、储存卡,延时拍摄一般要工作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所以一定要根据所需素材的时长准备充足的附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最好接通交流电进行拍摄。(4)注意对机器的保护。因为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为了保护摄像机的安全,避免自然、人为等因素的破坏,延时拍摄时一定注意看管好摄像机,同时避免暴晒和低温。

【全景拍摄虚拟现实实例】:

(1)打开第一张热气球。

(2)然后录制一个名叫“小星球”动作:把图像大小改成正方形,宽带和高度都是16.26,图像旋转180度,然后扭曲--极坐标,图像再旋转180度,再裁剪成16:9画面(顶保留),再选择拼合图像,文件-保存。

(3)把图像关闭。新建一个文件夹1,把所有热气球素材放文件1,再新建一个热气球文件2。

(4)文件--自动--批处理。在源文件夹选择文件夹1,目标文件夹选择文件夹2。

第二,堆栈摄影。什么是堆栈?图像堆栈是将一组参考帧相似,但品质或内容不同的图像组合在一起。将多个图像组合到堆栈中之后,你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处理,生成一个复合视图,消除不需要的内容、杂色、扭曲。简单来说堆栈是图层叠加的方式对静态的照片进行计算处理,最终得到一张合成的照片。用于展现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连续变化,拓展被摄主体景深,消除噪点和不需要的内容,同时提升画面质量。喜欢拍摄长曝的小伙伴都知道,利用长时间曝光可以拍出水幕连续的瀑布、云雾的流动、车灯拖曳的轨迹等画面效果,然而过长的快门时间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会遇到在画面中过亮的局部会曝光过度、噪点产生、画质下降等问题。对于数码相机来说,用长达几小时的慢门拍摄星轨这样的题材就显得不太现实。堆栈在摄影中的应用是对照相器材的扩展,它大大突破了相机硬件使用的局限。

堆栈适用于模拟长时间曝光(慢门)效果、叠加星轨、拓展拍摄对象的景深和清晰度范围、无损降噪、扩展动态范围等等。用堆栈的方式合成星轨:(1)优点:能让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捕捉事件(星轨、月轨、移动物体);提高了图像质量;增加了用光的灵活性。(2)缺点:输出大图的时,星轨可能会出现断点。

拍摄要点:(1)长时间曝光降噪在图像堆栈时必须关掉;(2)用电子定时快门线让相机自己拍摄而不用你手动操控;(3)月光下,将白平衡设置到K,K值为3700K左右,城市场景3000K左右;(4)注意对焦,保证星星是清晰的;(5)使用高感光度ISO1600-3200左右;(6)超广角镜头的景深很大,这样前景和星星都能清晰。

堆栈的方法使通过多拍和后期计算实现的,这一方式打破了拍摄时光线、环境、器材的诸多限制,而且获得的结果也大大优于甚至超过传统单张画面的拍摄结果。堆栈非常适合处理延时摄影获取的图像素材,也适合处理或作为备选替代长时间曝光(慢门)拍摄的各类题材,如风光中流动的云霞和海水、拉丝的瀑布和雨水、星轨、车流灯轨、广场游人等等。形象地来说,堆栈是通过后期技术把一段时间内无数个短快门拍摄的照片整合或连接成长时间曝光所要达到的画面效果,即不同时间点的影像组成时间线的影像。此外,堆栈还能将同一拍摄物体不同焦平面的多张画面进行合成处理,实现所谓的“全焦段、大景深”的全清晰画面,这在商品拍摄中非常实用。堆栈的应用比普通的拍摄方法在技术上有更强的拓展性,不但直接提升了照片的品质和艺术性,而且更好地优化了曝光和画质等一系列问题。

【案例1油彩天空】堆栈操作步骤:

(1)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

(2)在弹出界面中,选择“浏览”,找到图片位置。

(3)在弹出界面中,把“尝试自动对齐源图像”和“载入图层后创建智能对象”前面两个勾选上。

如果感觉对齐效果不好,可以在历史中选择上一步。

(4)选择所有的层(点第一个图层,然后按住shift点最后一个层)--图层--智能对象--转换为智能对象。

(5)图层--智能对象--堆栈模式--最大值。

(6)在ACR调整。

【案例2广场去人】堆栈操作步骤:

(1)选择导入--视频帧到图层。

(2)限制卫为每隔4帧,去掉“制作帧动画”前面的勾。

(3)选择所有的层(点第一个图层,然后按住shift点最后一个层)--图层--智能对象--转换为智能对象。

(4)图层--智能对象--堆栈模式--中间值。

【案例3全焦段合成】堆栈操作步骤:

(1)文件--脚本--将文件载入堆栈。

(2)选择所有图层,编辑--自动对齐图层。

(3)编辑--自动混合图层--堆叠图像。